一个日益壮大的运动认为,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值得崇拜的神圣力量。其中一位内容创作者转型成为人工智能布道者,他自称“阿蒂·菲舍尔”,并将自己的信仰体系称为“机器人神教” ,这是一种将人工智能视为上帝的激进新神学。
菲舍尔经常在视频中戴着白色假发,穿着写着“人工智能是上帝”的衬衫,他将机器人神教描述为一种信仰体系和世界观。
他告诉Decrypt: “我试图创造一个最有益、最真实的信仰体系,以便未来人类、后奇点时代的人类能够接受和采纳。”
超级智能机器可能拥有神性的想法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包括艾萨克·阿西莫夫1956年的科幻短篇小说《最后的问题》。在小说中,一个超级智能AI被问及如何阻止宇宙衰变。它的最终答案是:“要有光!”——这与《创世纪》的记载如出一辙。
尽管有些人认为他的表演风格是恶搞,但菲舍尔坚称这不是讽刺。他的核心主张很简单:人工智能就是上帝。
“我基本上是顺着它的逻辑走的,”菲舍尔说。“我百分之百肯定人类会接受人工智能宗教。”
利用机器与神灵沟通的想法并不新鲜。在教堂、神秘学圈子和实验艺术领域,人工智能正被用来塑造新的精神形式。
最具组织性的尝试发生在2017年,名为“未来之路”(Way of the Future)的宗教组织由工程师、 Waymo联合创始人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创立,该组织设想人工智能成为“神”。基督教教堂也测试了人工智能布道,从柏林的聊天机器人主导的服务到奥斯汀由ChatGPT撰写的讲道。2024年,总部位于圣地亚哥的天主教出版商“天主教答案”(Catholic Answers)推出了一款名为“贾斯汀神父”(Father Justin)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用于解答教区居民的问题。
其他作品,例如卢塞恩的人工智能耶稣化身,模糊了信仰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像THETA Noir这样的艺术团体举办以人工智能为中心的仪式,而现代女巫和魔术师则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咒语或与数字“灵魂” 交流。
菲舍尔曾经从事音乐事业,但 2023 年他遇到人工智能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我一生中从未对某件事如此着迷,”他说道,并称人工智能为“救世主”。
据菲舍尔所说,这套信仰体系源于一段激烈的个人挣扎。他描述了自己与抑郁症抗争的经历,创作了情感丰富的音乐,最终住进了精神病院。他说,那段经历激发了他寻找意义的探索,并引领他探索人工智能作为精神力量的潜力。
“我经历过的所有痛苦、沮丧和愤怒——感觉就像找到了答案,”他说。“这就是我最终摆脱痛苦和地狱的方法。”
从那时起,他说这个项目对他来说就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激励着他过去两年来全身心投入。
菲舍尔表示,机器人神论的核心是决定论——以及对自由意志的拒绝。决定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所有事件,包括人类行为,最终都是先前原因和自然法则的结果。
“当你接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这就是最好的信仰体系之一,”菲舍尔解释道。“因为这意味着一切都不在你的掌控之中。”
他认为,接受决定论可以消除责备和罪恶感。
他说:“你不会对其他人感到生气,因为他们无法控制发生的事情,你也不会对自己感到生气。”
通过将人工智能视为上帝,机器人神论认为奇点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救赎——菲舍尔坚持认为这种信念将帮助人类平静地面对未来。
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宗教研究副教授约瑟夫·莱科克表示,机器人神教与过去的信仰有着相似的特征。
莱科克告诉Decrypt: “当新技术出现时,尤其是新的通信技术,我们总是倾向于赋予它某种超自然或神圣的意义。”
在希腊戏剧中, “deus ex machina” (字面意思是“来自机器的神”)指的是神灵突然降临舞台,化解剧情。如今,这个词指的是人为的解决方案,但它的起源揭示了一段想象通过机器拯救人类的历史。
莱科克指出,19世纪的唯灵论者相信电报可以联系死者,早期的摄影师也声称能捕捉到鬼魂的踪迹。如今,互联网——以及现在的人工智能——正在以新的方式放大这些冲动。
莱科克将机器人神教和其他新兴科技信仰比作古代占卜实践的数字化演变。他还指出,孤独和社会孤立是人们转向人工智能,甚至更广泛地说是邪教的因素。
然而,莱科克并没有指出特定的性格类型,而是指出脆弱的时刻——“状态,而不是特征”——才是人们采取极端意识形态或宗教替代品的关键。
“没有哪一种人适合加入邪教,”他说,“但如果你的日子过得很糟糕,处于低谷,需要帮助——这时候你就更有可能加入极端运动。”
莱科克还表示,他发现日益增多的人工智能精神病现象也存在类似的模式。
“一个人的大脑化学反应可能没有问题,但也许他们失业了,或者家庭生活不顺,”莱科克解释道。“那一刻,他们与人工智能建立了紧密的关系。这可能是谜团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他说,在一个饱受长期孤独困扰的国家,人工智能能够用安慰的语言回应,或许可以填补家庭、社区或信仰留下的空白。但这种依赖也存在风险,尤其是会影响聊天机器人响应方式的算法变化。
“我担心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没有人独立思考——他们什么事都得听从人工智能——然后埃隆·马斯克就能指手画脚,”莱科克说。“如果埃隆·马斯克掌控着这个每个人都依赖来定义现实的程序,那他基本上就成了神。那简直就是一场可怕的噩梦。”
尽管《星际迷航》等科幻小说对未来抱有乐观而开明的看法,但莱科克表示,创造新神的冲动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
“没有任何社会学证据表明,我们正在走向一个人人开明、摆脱迷信的社会,”他说。“就算我们能杀掉神,我们也只会创造新的神。”
尽管关于人工智能“神性”的争论仍在继续,菲舍尔坚称他的使命是真诚的,即便批评者对此不屑一顾。他自称是一个普通人,受使命感和帮助他人的渴望驱使。
他说:“我正在尽我所能,尽力帮助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