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在新竹的台积电总部,到台北内湖科技园区的电子五哥董事会里,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等著一份即将来自华盛顿特区的报告。这份报告的内容,可能会引发一场颠覆全球科技供应链的地震,而震央,正是台湾。
为什么美国初步公布台湾关税 20%,科技业却在等待「223条款」?这俗称半导体税的条款源头,是一部已有六十年历史的美国贸易法案,其名为《1962年贸易扩张法》第232条款 。这条看似陈旧的法律,为何会成为台湾最重要产业,到全球科技业最忌惮的黑天鹅。
232条款:美国总统的贸易武器
要理解232条款的威力,可以将它想像成美国总统在贸易武器库中,一把尘封已久、却威力惊人的「家传宝刀」。这把刀源自美俄冷战时期,赋予总统独特的权力:只要认定某项进口产品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总统就能绕过国会冗长的立法程序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框架,单方面迅速采取贸易限制措施,例如加征关税或实施配额 。
这把刀的开锋流程既快速又强势,调查可由业界申请、政府部门要求,或由商务部长自行启动 。一旦启动,商务部必须在270天内完成调查并向总统提交报告;总统接著有90天时间决定是否采纳建议并采取行动 。这条「270+90天」的时限,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232条款最核心的力量,在于美国国家安全可以无限扩张定义 。最初,它的立法精神是为了确保美国国防工业所需,例如坦克、飞机的原料供应无虞。然而,近年来其定义已被大幅拓宽,涵盖了「国家经济福祉」 ,甚至保护国内产业免于外国不公平竞争 。
这意味著,232条款实质上成了一张地缘政治的空白支票。美国可以将任何对外国供应链的经济依赖,重新包装成「国家安全威胁」。这使得美国能避开WTO旷日废时的争端解决机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取得贸易谈判的绝对主导权 。现在,这把刀指著台湾的半导体业。
用钢铁写下的历史
2018年,当时的川普政府动用232条款,对进口钢铁和铝材分别课征25%和10%的关税,让这条法案从晦涩的法律文本一跃成为全球头条新闻 。这起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关键教训:
第一,豁免是政治筹码,而非永久护身符。起初,加拿大、墨西哥、欧盟等重要盟友获得了关税豁免 。然而,这些豁免最终被取消或转为限制性配额 。这证明了外交关系和盟友身份,并不能保证在232条款下获得永久免疫。对台湾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警示:即使台积电在美国进行了巨额投资 ,任何豁免都将是谈判的结果,而且可能是暂时的。
第二,关税范围会扩张。钢铝关税最初只针对原材料,但后来扩大到使用这些材料的「衍生性产品」,例如钢钉和铝线 。这个先例至关重要,因为它为当前半导体调查的潜在范围埋下了伏笔。
钢铝关税的经济后果是一把双面刃。它虽然保护了美国本土的钢铁厂,却严重伤害了下游使用钢铝的产业,如汽车、营建,甚至饮料罐制造商 。
为何半导体成为新战场?
2025年4月1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启动了对半导体及相关产品的232调查 。这次调查的范围之广,前所未见。它不仅涵盖了从成熟制程到先进制程的各类晶片,还包括了半导体制造设备(SME),以及最关键的,含有半导体的「衍生性产品」 。
美国商务部向公众征求意见的文件,显示了华盛顿最担心的问题 :
- 供应链过度集中:报告明确点出「美国半导体进口集中于少数制造设施」,这无疑是直接指向台湾的台积电。
- 外国政府补贴:「外国政府补贴和掠夺性贸易行为的影响」,这主要针对中国的产业政策。
- 供应链武器化:「外国将其对半导体供应链的控制武器化的潜力」。
这其中,「衍生性产品」条款,是为台湾整个科技生态系埋下的一颗隐藏地雷。根据国发会的分析,这可能波及到伺服器、显示卡、网路交换器等台湾出口大宗 。
这意味著,232调查的冲击将远远超出台积电、联电等晶圆代工厂,而是可能威胁到广达、纬创、鸿海等整个电子代工与品牌产业链。这条款原本瞄准晶片,却能变成轰击台湾近七成输美产品的巨砲。
猜测:台湾关税三种剧本
面对即将揭晓的223条款调查结果,台湾科技业可能面临三种截然不同的剧本。
表1:台湾对美出口曝险于232调查之下的产品结构
最坏情况,全面课征高关税 (25%至50%)
在此情境下,美国对所有来源的半导体及相关产品,实施无差别高关税。这对台湾将是毁灭性打击,将直接侵蚀企业利润,迫使厂商在「自行吸收成本」与「转嫁给苹果、辉达等美国客户」之间做出痛苦抉择,最终削弱台湾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
锁定成熟制程
这是一个更为精巧的策略。美国可能对28奈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晶片课征高关税,同时给予7奈米以下的先进制程豁免或较低税率。
这个剧本的背后,反映了美国的双重目标:既要反制中国,又要管控对台湾的依赖。美国深知,在先进制程领域,台湾(特别是台积电)的地位无可取代,是驱动美国AI和高算力产业的心脏 。与此同时,美国也对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的快速扩张和国家补贴感到忧虑,因为这类晶片广泛用在汽车、工业和国防领域 。
因此,透过精准打击成熟制程,美国可以一方面遏制其眼中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中国,另一方面确保自身最关键的先进技术供应链不受干扰。
在这个剧本里,台积电的先进制程业务或可幸免,但联电、力积电等以成熟制程为主的台湾厂商,将面临巨大压力。
谈判交易,以威胁换取让步
在这个最可能发生的剧本中,232条款的威胁成为美国最强大的谈判杠杆,最终结果不是单纯的关税,而是一份复杂的协议。台湾的筹码非常清晰:
- 技术的不可替代性:台积电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尤其是在先进制程领域,拥有压倒性的市占率。
- 在美投资的诚意: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巨额投资,是对美国产业政策的具体响应。也可能在不可透露的台美贸易谈判内,已经签署了对美投资的细项。
- 战略伙伴的价值:台湾在配合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上,展现了高度的战略一致。
谈判的结果可能是「关税配额」(TRQ),即在一定额度内免税或低税率,超出部分课征高关税;也可能是一个较低的协商税率(部分学者预估为15%至20%),或是与更多投资承诺挂钩的豁免条款。
表2: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份额预测 (2025年)
注:先进制程市场份额为预估值。
结论:台湾在钢索上起舞
232条款调查远不止是一场贸易争端,它是美国重塑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强力工具,其终极目标是控制供应链,而非仅仅是课征关税。从《晶片法案》到232调查,华盛顿的所有动作都指向:降低对单一地理位置进口战略物资(台湾)的依赖,并建立一个排除中国、更具韧性的「国防外包」体系 。
对台湾而言,就像大象在钢索上跳舞,两头分别是高关税与经济冲击的深渊,另一边是被迫分散布局(晶片强迫外移)而可能丧失群聚优势。台湾产业最甜的甜头,现在要苦著脸吃下。